保障好新就业形态下的大学生就业
原标题:保障好新就业形态下的大学生就业
郑州网站制作公司哪家好,找创新互联公司!从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微信开发、APP开发、响应式网站等网站项目制作,到程序开发,运营维护。创新互联公司于2013年创立到现在10年的时间,我们拥有了丰富的建站经验和运维经验,来保证我们的工作的顺利进行。专注于网站建设就选创新互联公司。光明图片
【教育探索】
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受疫情影响,毕业生群体正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经济下行压力、研究生扩招等带来的滞后效应,这样的形势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共出现39次,从“六稳”到“六保”,党中央均把就业任务摆在首位。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要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考虑传统就业形态与新就业形态对高校办学育人的客观要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举措,履行好大学的社会责任。
面向立德树人根本,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对于就业难现象,毕业生要坚持以客观辩证的观点理性分析和认识问题。在呼唤国家社会支持力量的同时,还要提前开展大学阶段学习成长规划,增强求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从供给侧来讲,高校要聚焦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求,进一步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价值成长的良好育人生态。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价值塑造,引导学生立志立德。紧紧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总开关”,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选择,让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就业教育的“先导工程”,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催生端正的就业观择业观从业观,引导毕业生主动到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地域就业。二是要进一步深化知识养成,促进学生学精学深。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综合改革,及时开展专业、教材、课程及培养方式的动态调整,推动学生知识结构更新完善。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把专业体系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实践改革、课程改革、教与学激励机制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统合起来,努力打造一流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三是要进一步推动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仅仅在学生就业后去锻炼,而是要前置到学生时代来培育。高校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方面的实践锻炼活动,让学生跳出课本深化学习、走出象牙塔磨砺成长,协同校内外资源拓展学生实践锻炼成长的平台阵地,提升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素质。
面向社会需求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人才培养虽不能仅仅以社会和市场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但也要统筹考虑知识进步需求与社会发展要求,以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引领、拉动、创造社会人才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滞后,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急需紧缺领域的人才培养跟进不够;一流顶尖创新型人才匮乏,各类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等。
高校解答回应好这些问题,要更加注重:一是体现办学差异化。不同类型高校应围绕自身办学定位、办学层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布局,培养支撑国家社会发展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大学的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高质量发展。二是瞄准社会亟须性。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急缺人才,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三是把好人才质量关。面向社会需求办学育人,一方面要关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高端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服务特定领域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输入高质量的、最广大的普通建设者、劳动者。
面向时代发展前景,拓宽就业领域渠道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拓宽了就业渠道、就业领域,进一步拓展了就业空间。
后疫情时期,做好高校就业工作,要精准对接国家有关政策,密切关注行业领域发展动态和前景,推动毕业生群体实现多元化就业、灵活就业。
一是紧跟政策利好“指挥棒”。针对国家提出的扩大企业吸纳规模、扩大就业见习规模、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等政策利好,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强化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互动,引导毕业生向有政策红利的领域合理流动。做好引导毕业生向基层流动的政策宣传,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是把握新就业形态“风向标”。大学生在就业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还要体现在以新就业心态适应新就业形态。在当前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以在线经济、无人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正在崛起。大学生群体要实现充分就业,应打破对传统“金饭碗”“铁饭碗”的惯性追求,树立新就业取向。高校要通过支持创新创业场地、提供培训指导及政策咨询服务、拓展资金支持渠道等举措,鼓励学生面向新就业形态就业创业,勇于善于到新就业形态中寻找新发展契机。近年来流行的“斜杠青年”群体正是灵活就业、新取向就业、新形态就业的代表。
三是打造就业“合作链”。创新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模式,拓宽交流、共享资源。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与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也应作为桥梁纽带,定期开展常态化的行业动态推介、用人需求调研、毕业生能力素质评价与反馈,推动“人才培养——职涯教育——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全链条各环节协同支持服务,凝聚高质量就业的工作合力。
(作者:张军,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前标题:保障好新就业形态下的大学生就业
本文路径:http://scyanting.com/article/chsc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