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数据求函数,函数求和python
Python气象数据处理与绘图(2):常用数据计算方法
对于气象绘图来讲,第一步是对数据的处理,通过各类公式,或者统计方法将原始数据处理为目标数据。
创新互联建站长期为千余家客户提供的网站建设服务,团队从业经验10年,关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并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开放共赢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营造健康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为蜀山企业提供专业的成都做网站、成都网站设计,蜀山网站改版等技术服务。拥有十年丰富建站经验和众多成功案例,为您定制开发。
按照气象统计课程的内容,我给出了一些常用到的统计方法的对应函数:
在计算气候态,区域平均时均要使用到求均值函数,对应NCL中的dim_average函数,在python中通常使用np.mean()函数
numpy.mean(a, axis, dtype)
假设a为[time,lat,lon]的数据,那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气象数据中常有缺测,在NCL中,使用求均值函数会自动略过,而在python中,当任意一数与缺测(np.nan)计算的结果均为np.nan,比如求[1,2,3,4,np.nan]的平均值,结果为np.nan
因此,当数据存在缺测数据时,通常使用np.nanmean()函数,用法同上,此时[1,2,3,4,np.nan]的平均值为(1+2+3+4)/4 = 2.5
同样的,求某数组最大最小值时也有np.nanmax(), np.nanmin()函数来补充np.max(), np.min()的不足。
其他很多np的计算函数也可以通过在前边加‘nan’来使用。
另外,
也可以直接将a中缺失值全部填充为0。
np.std(a, axis, dtype)
用法同np.mean()
在NCL中有直接求数据标准化的函数dim_standardize()
其实也就是一行的事,根据需要指定维度即可。
皮尔逊相关系数:
相关可以说是气象科研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了,numpy函数中的np.corrcoef(x, y)就可以实现相关计算。但是在这里我推荐scipy.stats中的函数来计算相关系数:
这个函数缺点和有点都很明显,优点是可以直接返回相关系数R及其P值,这避免了我们进一步计算置信度。而缺点则是该函数只支持两个一维数组的计算,也就是说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场和一个序列的相关时,我们需要循环来实现。
其中a[time,lat,lon],b[time]
(NCL中为regcoef()函数)
同样推荐Scipy库中的stats.linregress(x,y)函数:
slop: 回归斜率
intercept:回归截距
r_value: 相关系数
p_value: P值
std_err: 估计标准误差
直接可以输出P值,同样省去了做置信度检验的过程,遗憾的是仍需同相关系数一样循环计算。
python如何定义一个函数求列表各项数据平均值?
# coding = GBK
a =[1,2,3,4,5]
sum=0
b = len(a)
print("这个数组的长度为:",b)
for i in a:
sum =sum +i
print("这个数组之和为:",sum)
print("这个数组平均数为",sum/b)
或
import sys
sum = 0
cnt = 0
f = open('1.txt', 'r')
files = f.readline()
while (files ):
sum = sum + float(files .split(",")[0])
cnt = cnt + 1
files = f.readline()
print(sum / cnt)
f.close()
或者。
#!/usr/bin/env pythonimport timeimport numpy as np
dd = np.random.randint(0, 20, size=(2*1000*1000))t_start = time.clock()avg_sum1 =
0.0BlockOffset = 0 while BlockOffset len(dd):
if dd[BlockOffset + 1] = 10:
avg_sum1 += dd[BlockOffset + 1] * 0.1
else:
avg_sum1 += dd[BlockOffset + 0] * 0.01
BlockOffset += 2print('Avg: ' + str(avg_sum1 / len(dd) / 2)) print('Exe time: ' +
str(time.clock() - t_start))
扩展资料:
python 实现求和、计数、最大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偏差、百分比。
import sys
class Stats:
def __init__(self, sequence):
# sequence of numbers we will process
# convert all items to floats for numerical processing
self.sequence = [float(item) for item in sequence]
def sum(self):
if len(self.sequence) 1:
return None
else:
return sum(self.sequence)
def count(self):
return len(self.sequence)
def min(self):
if len(self.sequence) 1:
return None
else:
return min(self.sequence)
def max(self):
if len(self.sequence) 1:
return None
else:
return max(self.sequence)
def avg(self):
if len(self.sequence) 1:
return None
else:
return sum(self.sequence) / len(self.sequence)
def median(self):
if len(self.sequence) 1:
return None
else:
self.sequence.sort()
return self.sequence[len(self.sequence) // 2]
def stdev(self):
if len(self.sequence) 1:
return None
else:
avg = self.avg()
sdsq = sum([(i - avg) ** 2 for i in self.sequence])
stdev = (sdsq / (len(self.sequence) - 1)) ** .5
return stdev
def percentile(self, percentile):
if len(self.sequence) 1:
value = None
elif (percentile = 100):
sys.stderr.write('ERROR: percentile must be 100. you supplied: %s\n'% percentile)
value = None
else:
element_idx = int(len(self.sequence) * (percentile / 100.0))
self.sequence.sort()
value = self.sequence[element_idx]
return valu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ython
python惰性求值有哪些函数
Copyright © 1999-2020, CSD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惰性计算的序列
打开APP
Python 的惰性求值与惰性序列 翻译
2018-07-23 14:57:48
2点赞
东师小镇
码龄5年
关注
惰性求值
在编程语言理论中,惰性求值(英语:Lazy Evaluation),又译为惰性计算、懒惰求值,也称为传需求调用(call-by-need),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个概念,它的目的是要最小化计算机要做的工作。它有两个相关而又有区别的含意,可以表示为“延迟求值”和“最小化求值”。
避免不必要的计算,带来性能的提升(最小化求值)。
对于Python中的条件表达式 if x and y,在x为false的情况下y表达式的值将不再计算。而对于if x or y,当x的值为true的时候将直接返回,不再计算y的值。因此编程中可以利用该特性,在 and逻辑中,将小概率发生的条件放在前面或者在or逻辑中,将大概率发生的时间放在前面,有助于性能的提升。
2. 节省空间,使得无线循环的数据结构成为可能(延迟求值)。
延迟求值特别用于函数式编程语言中。在使用延迟求值的时候,表达式不在它被绑定到变量之后就立即求值,而是在该值被取用的时候求值。延迟求值的一个好处是能够建立可计算的无限列表而没有妨碍计算的无限循环或大小问题。例如,可以建立生成无限斐波那契数列表的函数(经常叫做“流”)。第n个斐波那契数的计算仅是从这个无限列表上提取出这个元素,它只要求计算这个列表的前n个成员。
惰性序列
Python的惰性序列多数指 iterator,其特点正如同上文所述,具有惰性计算特点的序列称为惰性序列。
Python的iterator是一个惰性序列,意思是表达式和变量绑定后不会立即进行求值,而是当你用到其中某些元素的时候才去求某元素对的值。 惰性是指,你不主动去遍历它,就不会计算其中元素的值。
一句话理解:
迭代器的一个优点就是它不要求你事先准备好整个迭代过程中所有的元素。
迭代器仅仅在迭代至某个元素时才计算该元素,而在这之前或之后,元素可以不存在或者被销毁。
这个特点使得它特别适合用于遍历一些巨大的或是无限的集合,比如几个G的文件,或是斐波那契数列等等。
在Python库中的static模块用什么函数可以求数据的样本方差
自定义函数求解即可,参考代码如下:
def f_sigma(x):
# 通过Python定义一个计算变量波动率的函数
# x:代表变量的样本值,可以用列表的数据结构输入
n = len(x)
u_mean = sum(x)/n #计算变量样本值的均值
z = [] #生成一个空列表
for t in range(n):
z.append((x[t]-u_mean)**2)
return (sum(z)/(n-1))**0.5 # n-1 自由度
a = f_sigma(x = [1,2,3])
print('样本方差:', a)
python的sum函数怎么用
sum(iterable[, start]) ,iterable为可迭代对象,如:
sum([ ], start) , #iterable为list列表。
sum(( ), start ) , #iterable为tuple元组。
最后的值=可迭代对应里面的数相加的值 + start的值
start默认为0,如果不写就是0,为0时可以不写,即sum()的参数最多为两个,其中第一个必须为iterable。
按照惯例,在开发语言中,sum函数是求和函数,求多个数据的和,而在python中,虽然也是求和函数,但稍微有些差别,sum()传入的参数得是可迭代对象(比如列表就是一个可迭代对象),返回这个被传入可迭代对象内参数的和。
比如:
分享标题:python数据求函数,函数求和python
URL链接:http://scyanting.com/article/hdhh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