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催生新职业,分析师为何如此“抢手”
4月1日,人社部发布13个新职业,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等一起被官宣为新时代的新职业。而仅仅在几天前,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高校新增专业名单中,196所高校“挤破头”要上的专业第一名也是大数据。于是,有人大胆预测:大数据分析师是未来10年的“金饭碗”。
十载的克山网站建设经验,针对设计、前端、开发、售后、文案、推广等六对一服务,响应快,48小时及时工作处理。营销型网站建设的优势是能够根据用户设备显示端的尺寸不同,自动调整克山建站的显示方式,使网站能够适用不同显示终端,在浏览器中调整网站的宽度,无论在任何一种浏览器上浏览网站,都能展现优雅布局与设计,从而大程度地提升浏览体验。创新互联建站从事“克山网站设计”,“克山网站推广”以来,每个客户项目都认真落实执行。招聘及就业形势,不仅是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指标,更是观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热,到90年代的“下海热”、外企热,我们看到所谓的“金饭碗”一直在变化。今天,我们聚焦大数据分析师这一新兴群体,了解这个群体与我们每个人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这个职业给整个社会运行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大数据时代,催生“读心神探”
“寻找1978年出生的女子,特价拍写真照……”当蔡文在朋友圈看到南京某摄影工作室的推送后,立刻分享到姐妹群,并@同为1978年生人的巫琴。巫琴尚未回复,群里其他朋友先炸开了锅,“我前天收到的是1980年”“我收到的是1981年”……原来这几天大家都陆续收到了同一家公司的“寻人启示”,只不过被依照各自的年龄私人“定制”了。
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感受并不稀奇,甚至能引发大量共鸣。马云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未来30年数据将取代石油,成为最强大能源。而在大数据改变世界之前,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
“太神奇了,它怎么知道我要买这一款?”最近,马莉在网购时遇到了一件怪事。她想买一个品牌的旧款针织开衫,于是在淘宝搜索栏里输入了关键词,却没有找到。但是,三个小时后当她再次打开淘宝时却发现,那件心仪已久的开衫正安静地“躺”在“猜你喜欢”一栏里。她吃惊地和同事交流此事,对方指着刚刚收到的一条短信说:“我也赶巧了,家里孩子的奶粉过两天就吃完了,正准备买,就有促销活动!”
当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与各种APP牢牢绑在一起的时候,整个社会已进入到一个数据化生存时代。用户只要拿起手机,就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数据。而另一头连接着的好像港剧中的“读心神探”,只不过这一次的判断依据,不是肢体语言,而是我们在互联网“冲浪”时留下的点滴痕迹。
它们用无限的推送,戳破现代人的心。随机播放的歌都是你喜欢的,给中年人推荐防脱发洗发水,知道你是连续11次独自看电影的单身狗……很多人生活中唯一的要求就是渴望被人理解,最终却发现最懂自己的是大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下你的审美,你的情绪,你的失眠,帮你过滤掉它认为的无用信息,却不会问你为什么。当然,也有人反感这种密不透风的“服务”,让他们失去了偶遇的快乐。
“大数据的‘大’,就意味着它的价值密度低。如果不‘深挖’,这些数据就没有价值。”作为国家最知名的大数据公司之一,拓尔思新闻出版事业部总经理林松涛对记者说。海量数据本身是孤岛,让“沙漠”变“绿洲”,就需要人类的智慧。于是,大数据分析师这一新职业在时代的催生下诞生了。他们每天面对千万级和亿级的数据,找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规律或者异常,形成结论和知识,推动小到企业大到社会的发展,最后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在数据分析师看来,数据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你怎么用、用在哪。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如果说摄影师的取景框是他们裁剪世界的一种“偏见”,那么分析师给数据贴上不同的标签、采用不同的分析模式,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种价值的“提纯”,会让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近日发布的《2019中国薪酬标准指南》中显示,由于越来越多的管理决策正转向数据驱动,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中国公司招聘时高度关注的技能。
并非“码农”,分析才是硬核能力
“在这繁花似锦的周末里,继续狂欢……”一位大数据分析师在朋友圈晒出了集体加班的照片。大数据分析师,“享受”的就是最近讨论热烈的996工作制(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6天)。数据分析师究竟是干什么的?他们是怎样做到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的?尽管这个职业炙手可热,但人们对于大数据分析师的工作内容和真实工作场景并不了解。
有人将之等同于“码农”,认为写写代码取数,便是数据分析工作的核心,其实是错误的。“数据提取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工作在于‘分析’,这才是核心。”途牛旅游网的数据分析师Mandy对记者解释。而大数据分析师,也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数据分析师,招聘平台“职派”的首席内容官在微博上发声:“我突然想明白怎么去解释大数据分析师和商业数据分析师的差别了,前者非常紧缺,到处招不到人,后者人满为患,找不到工作,核心是因为前者本质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后者是被简单数据分析武装起来的商学。”
美国沃尔玛超市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把看上去毫不相关的啤酒和尿布摆放在一起,两者的销量大幅提升。“商品的关联是件很神奇的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尿片时,常常会顺便搭配几瓶啤酒来犒劳自己。”1990年出生的沈海旺,是苏宁集团自产的一位数据分析师,前面提到的关于买奶粉的短信提醒,可能就是他的杰作。沈海旺告诉记者,他做过一个婴幼儿奶粉“周期购”的数据分析,让苏宁易购上的奶粉销量上升了三成。
沈海旺发现,商城上卖出去的一件奶粉,有可能是一箱,也有可能是一听,每一种都分900克、1200克等不同规格。通过参照每个年龄段孩子摄入奶粉量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断出用户的购买周期,最终通过短信方式,在适当的时机提醒用户购买。说起来简单,但实际的购买行为多样而复杂,比如有的人是帮亲戚家孩子买的,有的人这次在A平台购买下次换到B平台,数据不连贯。沈海旺将这些无用的数据形象地称之为“脏数据”,他说初期会有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脏数据”的清洗上。
每天面对庞大的数据,会不会找不到北?沈海旺说,做数据分析师,需要对数字的敏感,以及多问几个为什么。“哪怕得到结论了,也不要轻易停下。往前再多走一步试试,虽然这一步也许是徒劳的,但不走就不会知道你可能会获得更多。当然,数据庞大,头绪很多,分析之前搞清楚这次分析的目的,设定相应的维度是前提。”在大数据分析师眼中,海量数据归根结底只是二进制下的无数个“0”和“1”。患有职业病的单身汉们甚至会开玩笑说:“如果爱情像二进制一样简单就好了!”
“有一句话叫:没钱买华为。放在十年前,是说没钱的人才买华为,有钱的都去买苹果了。到了今天华为推出可折叠屏手机,还是这五个字,意思却完全变了:没钱买华为,因为华为很贵。”林松涛一直深耕在传统媒体拥抱大数据的领域,今年交汇点APP推出的“V话两会”栏目,正是依托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提供的大数据完成的。“可以说,这种尝试走在了全国传统媒体的前列。”林松涛看来,今日头条将内容标签和用户画像进行匹配的算法是一种典型的弱人工智能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让机器能分辨“没钱买华为”的真实语境的自然语言预处理方式,会对媒体行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数据分析师的分析能力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技术装备部副主任章劲松看来是至关重要的,“数据本身,既不是答案也不是真相,只有不停拷问,它才会坦白一切。”今年3月,交汇点APP给“积分落户”的4133名新南京人进行了画像,原本复杂的调查过程,因为清晰的大数据的介入而变得简单。“外地人落户南京的时候,公安局都会出一个公示。我们找到这些公示,根据身份证号的前几位就可以判断他迁入南京前的户籍所在地。”
对P2P网贷平台的风险进行及时预警,数据分析师也出了把力。他们设计了一个名叫“冒烟指数”的体系,汇总了互联网、公检法、工商税务一切公开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后评分,“冒烟指数”一旦超过60分,相关部门就要列入重点监管;超过80分,则要启动打击处置程序。
前段时间,南京江北新区通过手机信号对辖区内的人流量进行了分析,但是江北新区科创局有关人士认为,这只是了解现象,还没达到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大数据对政务服务很重要,如何从数据打通到数据分析,将是接下来很重要的工作。”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大数据分析师的教育背景多元,学统计学、计算机、数学、金融学甚至情报学的都有,他们大多是硕士以上学历,90后男性为主。“男生工具分析的能力强,而女生心细,自我要求高,两个性别在这个行业各有优势。”作为部门主管的沈海旺说。而在林松涛看来,就数据分析师这个职业来说,男生更深,女生更广。同时他也不认为数据分析师是青春饭,“我40多岁了,一样在做。”
未来十年的“金饭碗”,可信吗?
“未来10年,这5个专业人才缺口大,毕业就有金饭碗!”在2019年高考之前,考生和家长耳边经常出现这样善意的提醒,这所谓的“金饭碗”就包括分析师在内的大数据从业人员。那么大数据分析师,真的就是未来的“爆款”吗?
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大数据以极快的速度从概念走向现实,深度嵌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截至2018年,世界500强公司里,90%以上都有类似数据分析师的岗位。”沈海旺所在的标签平台产品部是苏宁大数据中心下面的一个部门,2013年他从江苏科技大学毕业加入苏宁时,还没有这个部门。从孤身一个人做大数据,到如今发展成数十人的部门,也折射出大数据分析在中国的热度。而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苏宁目前拥有200-300的大数据人才,除了位于IT总部底下的大数据中心,各个业务部门也都分别有自己的大数据分析师。
大数据的概念2012年左右进入中国。“一开始非常热,大家都把它看成一个所有人都能在里面无限获取宝藏的富矿。但是仅仅过了几年,就进入冷寂期,到这几年,大数据又火了起来。”然而在林松涛看来,一开始的“热”源于资本炒作概念,而“冷”则是因为当时的大数据没有真正的落地,只有结合了应用场景的服务,大数据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
大数据能不能用好,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应用场景。尽管目前我们的认知还在“都知道大数据有用,但不知道怎么用好”的阶段,但是数据驱动未来的理念已经根植人心,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被开发。
“尽管有几十人的编制,我们还在不断寻找新的人才加盟。”沈海旺说。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而招不到理想中的大数据分析师,成了不少用人单位眼下的新困扰。
事实上,2016年2月,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首次成功申请到“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新专业。也就是说,真正专业对口的第一批毕业生要到2020年才能走上数据分析师的工作岗位。而现在从业的数据分析师,都是从计算机、信息、金融、统计学等专业分流而来的。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薪水就等同于我们企业中层,即使这样,想招到一个优秀的数据分析师依然很难!”一家国际家电集团的江苏总部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他们不愁找工作,普通从业经验超过3年的人,都比较抢手,猎头跟着挖,一旦跳槽工资跟着翻倍。”某互联网公司培训师金星告诉记者,大数据分析师一般来说月薪2万起步。
如何成为一个年薪50万以上的数据分析师?一个靠谱的数据分析师是怎样炼成的?32岁转行去做大数据分析师好吗?散布在各大论坛的这些求助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数据分析师的观望和热情。线上、线下与大数据相关的各类短期培训班、训练营,也成了学生和职场小白为未来的奋斗之地。
未来真的需要这么多数据分析师吗?“反正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学。”一位数据分析师说得很干脆。林松涛也指出,数据分析师的说法只是一个大的框架,涉及到的工作层级很多,就像武侠小说打怪一样,入门级的职位收入和高级的数据科学家相差甚远,所谓的高薪只是传说。有的企业只知道要招人,真招到数据分析师却束手无策。
金融学硕士学历的Mandy,在从事数据分析师的工作之前,分别做过财务分析、经营战略管理和投资分析,在她看来,目前大多数数据分析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全面,比如,有些人具有专业知识,但不了解业务;有些人业务能力很强,但专业知识又不扎实。作为一门跟业务紧密挂钩、需要很强沟通能力的跨学科专业,高校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分析师,也是一大难点,师资力量匮乏,更是难中之难。
无论大数据分析师将来的职业前景是不是会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如火如荼,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陈敏老师看来,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大数据思维,“就像我们现在学计算机、学英语一样,大数据分析能力或许是未来我们与世界连接的一个基本工具!”
文章题目:大数据催生新职业,分析师为何如此“抢手”
分享URL:http://scyanting.com/article/jhip.html